和古诗原文15篇
无论在学习、工作或是生活中,大家一定没少看到经典的古诗吧,狭义的古诗,是指产生于唐代以前并和唐代新出现的近体诗(又名今体诗)相对的一种诗歌体裁。还苦于找不到好的古诗?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和古诗原文,欢迎阅读与收藏。
和古诗原文1小娃撑小艇①,偷采白莲回②。
不解藏踪迹③,浮萍一道开④。
[作者简介]
白居易(772--846) 唐代大诗人。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其先太原(今属 山西)人,后迁居下邽(今陕西渭南东北)。
白居易出身于仕宦之家,高祖、曾祖、祖父俱为官,父亲为朝奉大夫、襄州别驾、大理少卿,累赠刑部尚书右仆射。因其祖、父俱在河南作官,所以居家河南。白居易于唐代宗大历七年(公元772年)正月二十日生干河南新郑县东郭宅。武宗会昌六年(846年)八月卒于洛阳,享年75岁。
[注释]
①撑(chēng)小艇,用竹篙抵住水底使小船行进。
②莲:诗中指白荷花结的莲蓬。
③解:明白,懂得。踪迹:行动所留下的痕迹。
④浮萍:一种浮生在水面的植物。
[译文]
一个小孩撑着小船,偷偷地采了白莲回来。他不知道怎么掩藏踪迹,水面的浮萍上留下了一条船儿划过的痕迹。
[赏析]
池塘中一个个大莲蓬,新鲜清香,多么诱人啊!一个小孩儿偷偷地撑着小船去摘了几个又赶紧划了回来。他还不懂得隐藏自己偷摘莲蓬的踪迹,自以为谁都不知道;可是小船驶过,水面原来平辅着的密密的绿色浮萍分出了一道明显的水线,这下子泄露了他的秘密。
这首诗好比一组镜头,摄下一个小孩儿偷采白莲的情景。从诗的小主人公撑船进入画面,到他离去只留下被划开的一片浮萍,有景有色,有行动描写,有心理刻画,细致逼真,富有情趣;而这个小主人公的天真幼稚、活泼淘气的可爱形象,也就栩栩如生,跃然纸上了。
和古诗原文2原文: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译文:
风急天高猿猴啼叫显得十分悲哀,水清沙白的河洲上空鸟儿在盘旋。
无边无际的树木萧萧地飘下落叶,望不到头的长江水滚滚奔腾而来。
悲对秋景感慨万里漂泊常年为客,一生当中疾病缠身今日独上高台。
历尽了艰难苦恨白发长满了双鬓,穷困潦倒偏又暂停了浇愁的酒杯。
和古诗原文3原文:
咏史 / 和蕃
汉家青史上,计拙是和亲。
社稷依明主,安危托妇人。
岂能将玉貌,便拟静胡尘。
地下千年骨,谁为辅佐臣。
译文:
汉朝的史书上,记载着和亲的拙劣计策。
国家的安定要靠贤明的君主,怎能够依靠妇人。
不要希望用美好的容颜,去止息胡人的干戈。
地下埋着千年的忠骨,其中有谁真正堪称辅佐之臣呢。
注释:
1.咏史:一作《和蕃》,最早见于晚唐范摅的笔记《云溪友议》
2.汉家:汉朝。青史:即史册。古人在青竹简上纪事,后世就称史册为青史。
3.计拙:计谋拙劣。和亲:指中国历史上古代皇帝用皇族女子与其他民族统治者结亲的办法来谋求两族和好亲善,避免遭受侵扰的政策。
4.社稷:本指古代天子诸侯祭祀土神、谷神的庙宇,后来用做国家政权的象征。
5.安危:偏义复词,指安全稳定。
6.玉貌:美好的容貌,这里代指和亲的女子。
7.拟:意欲;打算。静胡尘:指消除边境少数民族的侵扰。胡:汉唐时期,汉族称西、北方的少数民族即为“胡人”。尘:指烟尘,代战争。
8.千年骨:指汉朝臣子的枯骨。西汉至作者所生活的唐德宗时代约千年,故称。
9.辅佐:辅助。
赏析:
首联开门见山,直抒历史。翻开汉王朝的历史,里面记载着很多的和亲与通婚之事。如汉武帝刘彻将细君嫁到乌孙王国,汉元帝刘奭把王昭君嫁给匈奴单于等。这种和亲或通婚政策并没能阻止大汉王朝的衰败,挽救它江河日下的颓势。由此可见,这种计策是极其短见和拙劣的。这里其实是以汉喻唐。他在这里回顾了历史上某些“和亲”政策的教训,对它提出了尖锐的批评,表明了对执行这种政策的鲜明态度。
颔联单刀直入,诗人在这里直白地表露了自己的观点,国家的稳定在于君主的.圣明,大臣的贤能,而将一个国家的安危寄托在一个和亲或通婚的女子身上,那是靠不住的,也是极其危险的。实施这种和亲政策,正暴露了君王的昏庸、将相的无能。诗人洞察和亲政策的虚弱,表现出了识见的高远和对时局的忧虑。
颈联鞭辟入里,揭露实质。目睹当时的社会事实,诗人痛心疾首,诗人对唐王朝采取这种屈辱的和亲、通婚政策,意欲求得天下太平的做法,很是不满,于是在此直接大胆地给它敲响了警钟,一个“岂”字,把和亲的荒谬可耻和屈膝投降本质揭露无遗。
“地下千年骨,谁为辅佐臣。”诗人在这里实际上是讽刺了唐王朝所谓的国家重臣的庸懦无能,感叹当今朝廷缺少真正得力的大臣来维护江山社稷。最后两句作者以历史的名义提出责问,使诗意更宏大深广。
这首诗,诗人反对以屈辱为条件去暂时求得国家安宁的和亲政策,无疑是正确,有见地的,体现了崇高的民族尊严和爱国思想。当然,至于历史上和亲政策的得失,要具体分析,如汉元帝以宫女王昭君远嫁南匈奴,对促进民族和睦,边境安宁,起了一定的作用,不能一概予以否定。作者多次参加边庭幕府的征讨活动,对国家民族命运非常关切,坚决主张抗击外族侵扰。
这首诗运用借古讽今的手法,以汉朝故事来讥斥唐代君王同样的做法,诗意显露,态度鲜明,起到了很好的讽谏作用。语言朴素凝练,通俗易懂,感情激昂痛切,真实动人。由于感情上愤懑激越,所以这首诗的缺点也就在于过度直露,缺少含蓄之美。
和古诗原文4游西山,用东坡和蔡景繁海洲石室韵
近现代袁嘉谷
我家石屏云深处,四山云迷杳无路。乾阳石室天然开,天风无风雨无雨。
旧游曾呼山灵问,造化生此几年数。孰知西山奇更奇,凿穿峭壁开灵宇。
年年昆华访异迹,黔国楼台咸阳墓。一丘一壑双屐踪,春夕春朝两壶醑。
清晓来登千步岩,名胜且当风月主。局躇人室豁然朗,水接一天烟万户。
幽居慨想王子乔,仙界容留弄玉女。谁与人力代天工,山魈奔走神魔舞。
四壁回应雷电声,半空形幻凤鸾伍。石林沕穆云海空,有座皆吞砌皆吐。
人生居止竟何卜,朱门笙箫画堂鼓。磷火隐约伏鬼精,顷刻荒芜堪恸楚。
惜哉到此冷心噤,搔首不再问天 ……此处隐藏6622个字……也由此可见,韩驹善于琢磨字义,能把同一个字用在不同场合,都非常熨帖。
颔联写景,几乎句锤字炼,戛戛独造。写倦鹊绕枝,是承上面朔风吹雪而来,所以说它们“翻冻影”;由于天气骤寒,所以大雁纷纷南飞,在夜空中不时传来几声哀鸣。这两句布局仍然同前一联一样,每句各写一景,因为诗写冬日,所以不同于一般的即目诗,拘泥于一时一刻,因而上面写阴天,这里仍然可以写夜月,不是诗病。诗的第五字即所谓的诗眼,所用动词都很生动。以一个“翻”字,状出乌鹊绕枝翩翩飞舞的情况,以一个“堕”字,描摹高空雁鸣传到地面的状况,都道人所未道。而以“倦”字形容绕枝欲栖的乌鹊,也很工致。有人认为诗锻炼得有些过分,其实正点出了韩驹诗的特点,工总比圆熟滑俚要好。唐诗讲究意象,宋诗讲究工巧,唐人不为正是宋人所乐为,从这里可以见得韩驹这首诗代表了典型的宋诗风格。
诗的前半全是写景,满目凄其肃穆、哀凉孤苦的现象,已或多或少透露了诗人的心境。诗下半转入抒情。上半写得很绵密,下半风格随内容而变,转而虚疏。颈联叹愁哀老,说愁苦缠身,推也推不掉;与老无约,老却悄悄来临。诗将愁与老用拟人化的手法写出,在调侃中带有无可奈何之意,写得很活,把寻常叹老诉愁语全都抹绝,有强烈的新鲜感,所以方回评说:“五、六前辈有此语,但锻得又佳耳。”尾联由哀愁叹老,进而想到功名富贵,说自己少年时对功名一味争取,如今老病,把这些都看得很淡薄了。诗结尾情调很低落,正是诗人处在新旧党争的漩涡中心的心理反映。果然没多久,他便因“坐为苏氏学”(《宋史》)而遭贬。
和古诗原文14和
宋代 元绛
晼晚年垂尽,阴沈气始凝。
云霄方一色,霰雪忽相仍。
何处兹辰好,吾州自古称。
稽山呈刻画,铿水弄鲜澄。
佛土横银界,天文露玉绳。
缏珠压帘翠,砻璧累台层。
昆露朝垂木,郇盐夕满塍。
浓梅明庾岭,乱蝶闹青陵。
舞缓来还转,惊多下忽腾。
藏崖未见睍,著霤即垂冰。
密处清何极,狂时力不胜。
夺鲜迷野鹤,汙白绝藩蝇。
孙幌方开卷,焦庐正曲肱。
悲鸣栓老骥,怒系下豪鹰。
顾我虽迟暮,当欢亦疆能。
醉怀思日富,病眼喜晨兴。
贺帐催休吏,宾筵幸得朋。
周诗诵昌满,邺酌对刘应。
赏为良辰乐,高宜善赋登。
鹴裘欣未至,青简使先蒸。
富岁还相庆,阳春各自矜。
酏颜均玉气,此墨出圭稜。
句待呼胡续,舟期访戴乘。
长谣辱君赠,珍感服吾膺。
和古诗原文15「解题」
原诗共六首,此处选其中第三首。作于贞元十四年(798)前后,时卢纶正被召入内殿,令和御制诗,并超拜户部郎中。张仆射:指张建封,时为徐州刺史、兼御史大夫、徐泗濠节度支度营田观察使,加检校右仆射。贞元十三冬,张建封入觐京师,德宗礼遇加等。十四年春,建封将还镇,特赐诗。张建封当时有《塞下曲》,但原诗已佚,卢纶此组诗即为和作。前首写将军的武艺,用《史记·李将军列传》中李广射石故事。后首写战争胜利和艰苦。两诗语言精练,剪裁巧妙,意境含蓄,耐人寻味。
「全诗」
《和张仆射塞下曲六首·其二》
.[唐].卢纶.
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
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
「注释」
1、此首又见钱起集中。
2、单于:见高适《燕歌行》注。
3、将:率领。轻骑(ji):轻装快速的骑兵。
4、大雪:西北边地八月即下大雪,故雁飞与大雪同时。
「译文」
密林幽暗,一阵劲风把草木惊动;原来是将军走马射猎,他奋臂拉开了强弓!天色破晓,他去寻找那支白色羽箭,箭头竟深深地扎进了石棱之中。
「全诗鉴赏」
在大历诗坛上,卢纶以其气势雄壮刚健、基调昂扬豪放的边塞诗而卓立于 “大历十才子”之中。他曾有过军队的生活经历,做过军队幕府中的幕僚和河中元帅府的判官,因此,他的边塞诗生活气息很浓,有盛唐那种雄浑的气象, 令人读后振奋不已。
这组《塞下曲》(又题作 《和张仆射塞下曲》),共六首,这是其中第二首,塑造了一位勇猛善射的守边将军形象。诗的内容取材于 《史记·李将军列传》。据载,汉代名将李广猿臂善射,在任右北平太守时,有一次外出打猎, 误将草丛中的一块大石头认为是老虎, 一箭射去, 因用力过猛,连箭尾都陷进石头中了。诗人巧借这样一个富有传奇色彩的故事加以点染,仅仅通过射虎中石这样一个典型的情节,将军的勇武以及诗人的赞美便尽在其中了。
首句点明时间、地点和场景, 即林边、暗夜、风吹草动。深山密林本是猛虎的栖身之所, 加之时值夜晚,光线幽暗,耳边只听得风吹草木“唰唰”声, 草木披纷处, 隐约可见一庞大的黑影恰似猛虎状,此景此况, 怎不叫人猛吃一“惊”?这里,诗人仅用一个“惊”字,既写出了人物的神情,又渲染出一片紧张的气氛。一“惊”之后, 胆小的人说不定会掉头夺路而逃,而诗人笔下的将军却是从容不迫,很有把握地搭箭“引弓”,奋力射向猛虎。上下两句一紧一松, 张弛有度, 使人在一 “惊”之后, 又受到将军镇定自如的神情的感染, 临危而不致变色,遇险而不会慌乱。倘若真是猛虎来袭, 可以断定, 在如此勇武善射的将军 “引弓”之后, 其必死无疑。
后二句,作者省略了当时在暗夜中将军的活动情况,将时间跳跃到次日清晨 ( “平明”)。将军搜寻猎物, 才发现 “夜引弓”后的结果是出人意料的:原来是有 “惊”无险,射中的并非猛虎,而是一块状如猛虎的石头,并且箭杆尾部装置着白色羽毛的箭竟已“没在石棱中”。其膂力之大,射向之准, 令人叫绝! 这其中尽管有夸张的成分, 浪漫的色彩, 但从艺术的真实这个角度来说,令人不能不信服:这是一位如同汉代名将李广一样武艺超群、胆量过人的守边将军。
短短二十个字,能塑造出如此生动鲜明的艺术形象已殊为不易,而诗人的意图恐怕还不止于此。诗人之所以赞美将军,更是为了赞美这支由将军率领的守边部队。强将手下无弱兵,将军如此勇武,士气自然高昂,作起战来, 自然能勇往直前,所向披靡。这是一支有信心、有力量击败任何来犯敌人的军队,从诗人塑造出的高大威武的将军形象中,我们可以得出这个结论。
「鉴赏」
首句写夜猎之环境:幽暗的深林,一阵狂风刮过,茂密的草丛忽然惊动。一 个“惊”字,渲染了一种紧张的氛围,也暗示了将军的警惕。次句写射虎:将军在夜里, 拉开了强劲的弩弓。这里不写射虎而只写“引弓”,是准备发射的动作,既写出将军临 险镇定、从容的神态,又表现将军敏捷、气势昂扬的作风。后二句写意外发现:翌日天 晓,去寻找白色的羽箭,哪里是老虎,只见箭镞,没入一块蹲着的大石缝中。此诗极力 赞美将军的神武。这出乎意料的结局,令人惊异,令人感叹,使人读后深感其曲折而极 富情趣。这神话般的夸张,给此诗涂上了一层浪漫的色彩,读来如饮醇酒,韵味无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