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我多精神》教学反思

时间:2024-04-28 15:01:11
《看我多精神》教学反思

《看我多精神》教学反思

作为一名人民老师,我们要有很强的课堂教学能力,我们可以把教学过程中的感悟记录在教学反思中,那么你有了解过教学反思吗?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看我多精神》教学反思,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看我多精神》教学反思1

一直以来“回归生活”是理解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的基本线索,更是我在教学中努力追求的一个目标。而一年级品德与生活课程中《看我多精神》一课则恰恰是把生活作为本源,将“坐、站、走”三个学生生活中经常忽略却又急待解决、纠正的行为习惯作为教学重点,可谓是贴近学生生活,解决了学生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与此同时,如何组织教学,开展怎样的教学活动才能真正落实教学目标,增强教学实效也成为我在教学过程中要认真思考的问题。对此我进行了一些尝试,既发现了适合低年级儿童在课堂教学中开展的活动也找到了在教学实施中需要不断改进、深入研究的地方,下面就是我反思课堂教学后的一点收获。

一、儿歌在教学中的应用

千百年来“儿歌”成为孩子们最熟悉最喜欢的一种文学形式,它琅琅上口易于熟记,孩子们总能在不轻易间理解其内涵,所以如果能在课堂上选好、用好儿歌,让孩子们在课后也乐于去说去玩则是将教学延伸到课外,将被动接受转为自主发现,从而实现自我教育。

正因为这一点,教学中我在对“坐”、“站”、“走”三个行为习惯的纠正中向儿童介绍了这首简短的儿歌,即:

坐如钟,挺胸膛,腿并拢,脚放平。

站立时,背挺直,头抬起,看前方。

走如风,脚步轻,收腹摆臂挺起胸。

可以说这首儿歌用简单明了的语言讲清了正确“坐、站、走”的关键,对指导孩子们的行为起到关键作用。孩子们在边说边做中知道如何“坐、站、走”才文明,才精神,在渐渐疲劳的课堂教学中有了精神,觉得有趣,乐于参与到“玩”的氛围中,在讲清教学重点的同时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善于利用“比”的精神

每个人都有争强好胜的一面,我觉得如果能很好地调动起学生间这种“比”的精神,对课堂教学的开展实施都会起到积极的作用。

在本课的导入中我就利用了“比”的优势开展了不同的活动。 “比”的优势在行为训练中也体现得非常明显。学生间要比一比谁的姿势最美,最标准,谁的动作最迅速,学生还要和军人、松树比一比看谁做到了“坐如钟”、“站如松”、“走如风”,可以说这一竞争性的教学活动让枯燥的训练增添了情趣,对课堂的组织教学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看来善于利用“比”的精神对提高课堂教学的时效性也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

总而言之,我发现各种教学活动、教学策略和教学手段都是相互作用的,只有处理好其中的关系并在教学中不断反思不断尝试才能提高自身的教学技能,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也能很好的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得能力。

《看我多精神》教学反思2

经过几天的准备,今天讲《看我多精神》这一课时,出现了许多问题。我把这些问题进行,反思如下:

1、讲授新课时对于学生的回答,没有即使的做出肯定与否定。如:我问还有哪些人看起来很精神时,学生回答119,我没有说对或错就让学生坐下了。我们都知道学生要想的意思是消防员,但孩子小他们不懂,所以我应该即使的给予订正。

2、这节课我把板书放在了最后面,这样做有些不合理,导致上了半节课听的人都不知道讲的是什么,应该把课题先写出来,说明今天要学的内容,还要让学生了解题目当中的“精神”二字的含义,只有了解了,学生才能真的做到精神,我恰恰弄反了,还有导入给人感觉不知道怎么回答。所以,我决定下节课我用军人图片进行导入,更要仔细讲解精神的意义,合理有效的进行教材重组。

3、课中,我让学生读板书,这里又出现了毛病,一年级的孩子认识字很有限,即使有的学生会读,他们也未必懂得其中的含义。所以还是多活动、练习,多通过活动让学生掌握知识,更抓住细节。如讲到坐的要领时,说到“上身正”,有的学生不懂“上身正”是什么可以司,所以还要引导学生分析每个字到底是什么意思,不光如此,还要让学生反复的练习,这样才能达到让学生坐好的目标。

4、坐的姿势讲完后可我没有领学生练习,就马上讲下一环节了,这样显得有些急噪了,在讲站的姿势前,我把这前后两个环节生硬的联系到一起,可以换一种教学方法,就是找一个学生到前面来,让其他学生观察他站得怎么样?并说明理由。学生回答问题时,我没有注意学生的姿势,这一点是不应该出现的疏忽,我因该即使的指正学生坐的姿势。

5、讲到走的姿势时,有一个细节我没有把握好,我问学生怎么走才精神,学生说要低着头看着地上走,要不地上有石头该摔倒了,我没有即使纠正,其实我们看着前方的时候,眼睛的余光就可以看到地上了,如果象学生说的低着头走路,时间长了不就容易驼背了吗?这是一个我以后一定要避免发生的错误。后来讲到“脚步轻”这一要领时,应该举出反面的例子,或者老师做个反面的例子,让学生感受拖拉声和跺脚时的响声,让人听起来很难受。这里只是轻轻带过,学生很容易不理解,以后会犯类似的.错误。

6、进行摸一摸环节时,我让学生摸自己的脊柱,没有强调何为脊柱,学生不太懂,让摸自己的脊柱,学生感受的不深刻,这里应该让学生明白后再摸,而且要同桌之间相互摸一摸,教学效果会更好一些。

7、课后练习和拓展时,我设计的练习比较少,应该多加练习,让学生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要做到相互监督。

以上是我对这一节课的反思,请领导和各位老师给予指正。

《看我多精神》教学反思3

上完《看我多精神》一课后,反思我的教学设计时,我发现了它的缺陷:品德与生活是一门综合型课程。在设计这节课时,我只考虑到了如何组织学生在竞赛活动中巩固坐、立、走的姿势,而没有想到活动的实效性。虽然这个竞赛也是根据学生爱玩、好胜的特点设计的。但因为拘泥于教材,没有与学生的生活相联系,孤立地训练学生的坐、立、走,内容枯燥乏味,课堂没有活力。有的学生上来走路时,竟然腿不知怎么弯,手臂也不知怎么摆,整个人僵僵的,变得不会走路了。有的孩子索性机器人似的,同手同脚地迈步,直挺挺地走来走去。原来我注重了“活动”,却把“生活”搁置一边了。离开了“生活”,课堂肯定是索然无味了!通过反思,我以为,做到以下两点有助于使活动具有实效性。

一、活动内容生活化

品德课要讲究实效性。如果说,通过一堂课的学习,孩子们都小心翼翼地,不敢迈开步子向前走了,那又怎么能说‘让学生学会正确的坐、立、走的姿势,并能长期坚持,最终养成习惯’呢!如果学生真的养成了这样的好习惯,那么,他在家休息看电视,正襟危坐;吃完饭散步时,健步如飞,这样是不是也会让人不能接受呢?没错,对每个个体而言,生活世界是第一位的,知识是为生活服务的。《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提出: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必须贴近儿童的生活,反映儿童的需要,并积极倡导面向学生的“生活世界”来组织、安排教学。于是我对自己的教学设计进行了修改。例如,在教学坐、立、走的基本要求后,我就创设一个情境,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在生活中选取一个场景,和自己的小伙伴合作演一演,这样不就把学生置身于生活吗?而后在小组反馈中再做指导。通过创设情境表演,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生活走进了学生的认识世界,把课堂延伸到学生的生活中,这样一来,就不会出现机器人似的僵硬,同手同脚地迈步,不协调,而且学生还会学得轻松,学得快乐,学有所获。

二、活动过程自主化

任何时候,学生都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是学习的主人。新课程更加倡导学生的主动参与,通过学生的体验,参与和实践,在教师的正确引导下,培养道德情感,逐步形成正确的道德取向。在《看我多精神》一课中,我吸取了第一次上课失败的教训,在另一个班级上课时,我首先让小朋友在小组中比试,每小组推选出一名站立、行走姿势最漂亮的小朋友来!这样以密切联系儿童生活的游戏为载体,帮助儿童积极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尊重学生的意愿。之后,我再让这些站立、行走姿势最漂亮的小朋友来当小教练,带领自己的队员到指定的地方练习站立和行走,互相纠正动作。在这其中,每个学生主动参与活动,交流合作,发挥群体的教育功能,有效地训练了学生的坐、立、走的正确姿势,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因此,在教学中,要提高课堂的实效,我们就要重视儿童生活中现实的、情境的、形象的情感教育和审美教育,由浅入深,由近及远,由低到高,循序渐进地引导儿童积极、主动、探究地学习,把宏观的目标与学生的亲身经历联系起来,用具体生活实例,春风化雨,润物无声,使儿童受到教育并避免说教感。

《看我多精神》教学反思4

《看我多精神》一课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品德与生活》一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我的一天》中的第五个主题,主要是培养儿童正确的坐立走姿势,实际上是让儿童在表演,讨论活动中,体会正确的坐立走姿势给自己和他人带来的愉悦。

一、主体:交往对话

生活化课堂,师生之间应该是一种平等交往的人际关系,教学过程则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信息交流和相互沟通的过程,这种交流不是单向的即仅仅是教师对学生的传授,而是相互或者多向的,让大家各抒己见,共同研讨,相互启发。当然,在这里老师的引导作用十分重要,既要善于通过生动而准确的语言表达, 通过自己的眼神、手势和表情向学生传递信息,又要善于发现和捕捉儿童在研讨中的闪光点和生成的问题,让他们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身心健康地成长。教师要由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儿童活动的指导者、支持者和合作者。

二、内容:回归生活

很显然,案例中的教学内容来自于现实生活,遵循儿童生活水平的逻辑,我在教材使用方面不是生搬硬套教教材,而是联系学生生活实际活化教材,将教材内容通过现实生活展现出来,使学生感到亲切可信,以儿童喜闻乐见的活动形式呈现如表演、观察、练习、游戏、讨论等,让他们在趣味中愉快地学习,把教学的舞台让给学生,学生不再是观众而是导演、主角,他们以主体身份完成自己的生活。对个体而言,回归生活,实际上是向人本身的回归。

三、策略:活动体验

《品德与生活》课程的呈现形态主要是儿童直接参与的主题活动,游戏和其他实践活动。活动是学生道德发展的根本动力。从本课活动过程来看,我着重把握三点:一是课堂教学中通过榜样激励,首先教例的诊断评析方式,使学生明确该怎样做和不该怎样做的行为准则;二是涉及“坐、立、走姿势”提出明确的要求,在课内操练,使学生掌握其生活规范的行为要领;三是课堂上自我展示,看我多精神,伴随着音乐学生分组走出教室,从真正意义上实现教学中知行统一,为学生学会健体提供宽广的舞台。

总之,《品德与社会》课程关注的儿童现实生活,不是儿童生活的简单翻版,也不是毫无选择牟复演生活的过程。品德来源于生活,又是为生活里观察、感受、体验、分析、反思,才能提高品德教育的实效性。

《看我多精神》教学反思5

一直以来“回归生活”是理解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的基本线索,更是我在教学中努力追求的一个目标。而一年级品德与生活课程中《看我多精神》一课则恰恰是把生活作为本源,将“坐、立、走”三个学生生活中经常忽略却又急待解决、纠正的行为习惯作为教学重点,可谓是贴近学生生活,解决了学生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与此同时,如何组织教学,开展怎样的教学活动才能真正落实教学目标,增强教学实效也成为我在教学过程中要认真思考的问题。对此我进行了一些尝试,既发现了适合低年级儿童在课堂教学中开展的活动也找到了在教学实施中需要不断改进、深入研究的地方,下面就是我反思课堂教学后的一点收获。

一、儿歌在教学中的应用

千百年来“儿歌”成为孩子们最熟悉最喜欢的一种文学形式,它琅琅上口易于熟记,孩子们总能在不轻易间理解其内涵,所以如果能在课堂上选好、用好儿歌,让孩子们在课后也乐于去说去玩则是将教学延伸到课外,将被动接受转为自主发现,从而实现自我教育。

正因为这一点,教学中我在对“坐”、“立”、“走”三个行为习惯的纠正中向儿童介绍了三个简短的儿歌,即:

(1)脚放平,腿并拢,腰板一挺坐如钟。

(2)抬起头,看前方,胸膛一挺立入松。

(3)教室里,轻轻走;走廊上,慢慢走;转弯口,减速走;上下楼梯靠右走。

可以说这三首儿歌用简单明了的语言讲清了正确“坐、立、走”的关键,对指导孩子们的行为起到关键作用。孩子们在边说边做中知道如何“坐、立、走”才文明,才精神,在渐渐疲劳的课堂教学中有了精神,觉得有趣,乐于参与到“玩”的氛围中,在讲清教学重点的同时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虽然恰到好处的出示了儿歌,讲清了知识点,但对儿歌的运用还可以更充分。在课堂中反复出现的频率低,这就导致孩子们对儿歌的认识还不够深入,紧紧是读一读,说一说而没有记在心里。如果我能在教学中配合形象的肢体语言,像做游戏一样带着孩子们用儿歌玩起来,或者将三首儿歌提炼成更短小精悍的顺口溜,使孩子们在下课后人人能背、人人能玩,效果或许会更好,也更加体现了教育的延续性。

二、模拟表演在教学中的应用

其实如果能将多个教学活动很好地结合起来也同样可以大大提高单一教学活动的有效性。像关于“走”的儿歌,我便将它运用到模拟表演的活动中,将有限的课堂空间进行了合理划分,让孩子们在其中沿着某一特定路线行走已达到对“走”这一行为的训练,考查学生在实际生活中的举止。孩子们参与的积极性非常高,但我每次却只选择了一名同学参与,看得出孩子们感到很失望,而且由于客观条件等因素的影响,表演的同学也显得过于紧张,动作过于僵硬。反思这一教学活动,我在想如果我能将这次模拟表演赋予一定的故事情节,将其设定成某一任务,在任务驱动下孩子们的兴趣会更浓,也更易于发现孩子们在真实场景中的问题;如果在这一活动的组织中我让更多的孩子们参加进来则会减少孩子们的紧张不安,使学生的参与面更大,对各种行为的对比,问题的发现也会更直观。

三、善于利用“比”的精神

每个人都有争强好胜的一面,我觉得如果能很好地调动起学生间这种“比”的精神,对课堂教学的开展实施都会起到积极的作用。

在本课的导入中我就利用了“比”的优势开展了“字卡竞猜”的活动。孩子们看到自己熟悉的字,各个跃跃欲试要好好的表现一下自己,都想争个第一,而我恰恰利用了这一点,调动起每个人的积极性,让学生们都动起来。使孩子们在获得成功的喜悦之余,乐于并积极参与到主题活动中,恰到好处的引出教学内容,为课堂教学开了一个好头。

“比”的优势在行为训练中也体现得非常明显。学生间要比一比谁的姿势最美,最标准,谁的动作最迅速,学生还要和军人、松树比一比看谁做到了“坐如钟”、“立如松”、“走如风”,可以说这一竞争性的教学活动让枯燥的训练增添了情趣,对课堂的组织教学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看来善于利用“比”的精神对提高课堂教学的时效性也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

四、平等对话,弄明白“为什么?”

生活化课堂强调师生之间应该是一种平等交往的人际关系,教学过程则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信息交流和相互沟通的过程,这一点对一

年级儿童也不例外,而且对教学的开展还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教学中在分析生活中出现的各种不良行为习惯时我利用图片、多媒体作媒介,经常要问一问学生“你喜欢什么?为什么?”比如在提到“有精神”时,孩子们对“精神”一词的理解不深入,这就需要教师不断引导深入挖掘,让孩子们从自己熟悉的生活中发现“有精神”的典型,并在心中树立榜样。而在告诉学生养成正确“坐、立、走”姿势的同时,也要讲明其中的原因,让学生明白为什么正确的姿势很重要,不良的姿势会给自己造成哪些影响,这些对孩子们课后进行自我教育都起到了关键性作用。可以说孩子们在解决问题的同时既表达了自己的观点又明确了正确的行为,这种交流不是单向的,而是相互或者多向的,大家各抒己见,相互启发。与此同时,老师的引导作用也十分重要,既要善于通过生动而准确的语言表达,通过自己的眼神、手势和表情向学生传递信息,又要善于发现和捕捉学生在研讨中的闪光点和生成的问题,这一教学技能也是我在今后的教学中要不断锻炼和提高的。

总而言之,我发现各种教学活动、教学策略和教学手段都是相互作用的,只有处理好其中的关系并在教学中不断反思不断尝试才能提高自身的教学技能,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也能很好的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得能力。

《《看我多精神》教学反思.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