蒹葭教学反思
身为一名人民老师,我们都希望有一流的课堂教学能力,教学的心得体会可以总结在教学反思中,优秀的教学反思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蒹葭教学反思,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蒹葭教学反思11、《关雎》和《蒹葭》在内容、表现手法等艺术特色上都有相同之处,所以《关雎》拟重点讲授,《蒹葭》则教师设问引导,学生自学领悟为主。在学习《关雎》的基础上进一步熟悉相应文学常识,有利于学生识记古代文言知识。
2、在教学过程中,适时运用多媒体,有利于课堂上创设优美意境,引导学生感受美的氛围,特别是情景赏析中,对学生理解文章思想感情,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能将学生带到优美的诗境中。所选的图画音乐一定要轻柔欢快,让人充满憧憬。课堂教学中,为学生创设的情景尤为重要,有利于启发学生的思维,撞击学生情感的火花,陶冶学生的情操。
3、教学本文,应创造性地运用朗读手段。应引导学生反复朗读,直至成诵;分析主人公的形象,了解《诗经》重章叠句的表现手法;学习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认识《诗经》在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另外还应引导学生多读多背《诗经》中的名篇,提高诗歌鉴赏的能力。注重自主学习、自我探究,全面领略诗歌的美感,力求在诗歌鉴赏和文化积淀上都有所收获。
蒹葭教学反思2曾经王有才总是教导我们说,课堂要有生成,课才会熠熠生辉。今天上了《蒹葭》,有些东西觉得还不错,稍作记录吧!今后重拾这贝壳的时候,或许会有珍珠孕育其中吧!
此诗亦与《关雎》有着相同的地方,那便是一个男子对一个女子的追求。只是这女子在这首诗中称之为“伊人”。那么,这位伊人又有着怎样的特点呢?自然她是美好的。但学生的回答让我更让我为之动容,“飘渺的”“神秘的”“只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的”“如神仙姐姐般”。那么如此的一些感觉又是通过哪些地方看出呢?老教师经常教导我们说,一定要细读细读,而今我亦是深深地感触从表面滑过与走进文本带来的质的区别,进入文本再走出来,带给你的将是全身心的愉悦,将是内心的释然,将是专注后的超脱。我想,此处学生定也在“伊人”“在水一方”“在水之湄”“在水之涘”“宛在水中央”“宛在水中坻”“宛在水中沚”不停变换的位置的文字中感受到了那一份神秘、飘渺和神仙姐姐般的美好。
那么,诗歌又是通过什么来引入伊人的呢?自然是蒹葭、白露、霜等等景物的描绘。那么,诗人描绘的又是怎样的一番景致呢?这些景色又有着怎样的特点,带给你怎样的感觉呢?一个学生说,蒹葭即是芦苇,大片地生长着,带给人一种朦胧的感觉。一个学生说,清晨的露珠格外的晶莹剔透,象征着这美好的爱情。一个学生说,霜乃是深秋之物,带给人一种凉凉的感觉。故曰,集体的智慧是无穷的。如是或许便是课堂的生成。虽然未必是你想要的点,但是或许这对文本独特的理解就会带给人无穷的快乐。那么,霜带给你凉凉的感觉,露何尝不是吗?大片大片的芦苇在深秋长在水边,不亦是带给人一种凄清之感吗?故一切的景语即是一切的情语。为何诗人不将情景设置在温暖的春日,而是有点凉凉的,有点凄清的秋日呢?或许这正昭示了诗中的男子他追求伊人而不得的那份落寞的心境吧!
蒹葭教学反思3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1)理解诗歌形象,品味与赏析诗歌朦胧优美的意境,探究诗歌情感意蕴;
(2)品味诗歌语言,理解重叠和反复手法的运用;
(3)熟读成诵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品味诗歌形象、感受意境、理解情感的能力,掌握比较阅读的基本方法。
3、情感目标:陶冶学生情操,激发阅读诗歌的热情。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理解诗歌形象,品味与赏析诗歌朦胧优美的意境,探究诗歌情感意蕴;
2、难点:“雨巷”象征意义
三、教学方法:
1、情境设置法:充分利用多媒体及背景音乐创设情境,使学生能融入到诗的意境中去,产生思想上的共鸣,引导学生积极思维。
2、朗读法:通过反复朗读的品味诗意。
3、 研讨法:在研讨练习中,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合作探究,分享合作的乐趣,感受成功的喜悦。
四、教学过程:
(一)多媒体创设情境:背景音乐《在水一方》
(二)导入:《诗经》是人类文明的春天,是初生天地的源头清水,开阔、丰盈、简单、洁净。《蒹葭》中有个袅袅娜娜的女子从诗经中走来,款款盈盈于水一方。痴情的少年千回百转,却找不到她的堤岸。
(出示《蒹葭》课件)
(三)配乐朗诵:
(听乔榛朗读,要求初步体会诗歌形象和意境;学生朗读,要求读出节奏,读出情感。)
(四)合作探究,寻找比较点,理解诗歌形象,品味与赏析诗歌朦胧优美的意境,探究诗歌情感意蕴;
(学生交流活动,教师点拨总结)
1、比较“丁香姑娘”与“伊人”的形象
(1)相同点:
从追寻的对象看,“所谓伊人,在水一方”与“丁香一样结着愁怨的姑娘”显然都具有飘渺莫寻、面目模糊的共性,都带有某种忧郁的气质,都是美好的化身;这两个意象既可是实在人,也可以是某种美好的理想。
(2)不同点:
对《蒹葭》中那河畔的追寻者而言,他坚信伊人是一个真实的存在,她“在水一方”、“在水之湄”、“在水之汜”,一切似乎是那么的明朗,伊人的存在几乎就是他的一个信仰。所以“他”始终是在向心中那个明确的目标迈进,即便追寻没有结果,伊人的存在本身已然是他前行的希望。
与《蒹葭》里追寻者心中十分明确的存在不同,《雨巷》的追寻目标,那雨中的丁香姑娘,则显得苍白而遥远。“她”的出现与消失都是“像梦一般地”,是以一个影像的意义而存在。
“她”与其说是“我”追求的对象与希望,不如说是我苦闷情愫的一个代言者,我内心情绪的外在投射。“我”“冷漠,凄清,又惆怅”,而丁香姑娘是“像我一样的”“哀怨又彷徨”,“我”需要的是冷漠中一个同病相怜者心有灵犀的慰藉与共鸣,是二者精神气质的相通相和。
与其说是“诗人理想中的偶像,不如说是现实中陷入自怜自恋中他自己的镜像或自画像”
(3)小结:一明确,一虚幻,不同质地的追寻目标同样决定了诗歌内在情感或豁朗或阴郁的旨归。
2、比较两首诗的抒情主人公形象
(1)相同点:
两首诗中的抒情主人公都是情感细腻、怀着同病相怜的“单恋”的苦苦追寻者的形象,路途之艰,追寻之难,惆怅之深,执著之甚,因所追求对象的可望而不可即,求而不得,故苦闷感伤忧郁。
(2)不同点:
《蒹葭》中的抒情主人公在深秋清晨徘徊蒹葭河畔,翘首以望那位在水一方的伊人,并不辞艰辛“溯洄从之”、“溯游从之”;一位独自彷徨在悠长又寂寥的雨巷,目的只为“逢着一个丁香一样结着愁怨的姑娘”。
《雨巷》中的“我”满怀孤独与惶惑踟躇在阴雨 ……此处隐藏1633个字……然,还有一些不足之处,那就是让学生自学体会的时间安排不够,教师有关灌输嫌疑,以后当改进。
一首好的诗歌,恰当的教学方法,既能愉悦我们的心身,引起我们的共鸣,还能净化我们的灵魂,长久萦绕我们心头。
蒹葭教学反思61、这堂课,我首先是注重了朗诵。诗歌教学就应该是以朗诵为主,不能作烦琐的分析,不能上成练习课。诗歌所表达的情感以及意境,只有通过不断地朗诵,让学生细细品味,才能逐步走入诗歌的艺术之美。在教学时我努力使学生通过美读来感受先人的情感美,来领略华夏民族文化。
2、又用优美的《在水一方》设置情境,课堂气氛好,在课堂上努力做到了师生互动,营造了良好的教学氛围,使学生能体会到诗的隽永淳厚的意味。
3、学生深入地理解诗人表达的情感,感受诗歌的结构美(重章叠句的作用)。重章叠句和反复咏叹的手法学生教容易理解和接受了。
4、教学方法上采用自读法、朗读法、探究法、提问法、练习法等综合方式,效果不错。
存在的问题:由于《蒹葭》诗歌文字较为古奥,教学中准备还不够充分,功底又浅,所以对诗歌意境挖掘不深,同时课堂也略显散乱。
蒹葭教学反思7一、教学收获:
1、这节课广泛借鉴别人的长处,阅读相关文章,学习《诗经》的系统介绍,了解创作背景,听取同组各位老师的意见,对授课内容做恰当调整,强调朗读,进行对比阅读,还要适当向外拓展延伸。通过比较阅读的方法,学生加深对诗歌形象、意境、情感及结构音乐性的理解,提高了学生利用对比点阅读诗歌的能力。
2、在教学过程中,我适时运用多媒体,有利于课堂上创设优美意境,引导学生感受美的氛围,特别是情景赏析中,对学生理解文章思想感情,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让学生置身于一种美好的意境之中,营造出浓郁的中国古典氛围,烘托了良好的教学气势,师生在这种设置的特定的审美情境中,触景生情,在情感共振中,获得审美情感体验,陶冶性情。这样为学生创设的情景尤为重要,有利于启发学生的思维,撞击学生情感的火花,陶冶学生的情操。在教学过程中确实也基本上达到预期效果。
3、教师在课堂扮演的是领路人的角色,要引领学生学会品析诗歌,发掘文本的现实意义也就是对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正确引导。
4、重章叠句和反复咏叹的手法学生很容易理,学生的朗读效果好。
另外,针对学生没有足够的了解力去感知古典诗歌,起先我是重点定位在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在空白处见丰富,明白“诗无达诂”的鉴赏真谛,以这个为教学目标之一的,但是在备课过程中发现高一学生在诗歌鉴赏方面尚属起始阶段,阅读层次不可能达到我理想的状态,不恰当地拔苗助长,只会在课堂上造成热闹是我的,学生在下面茫茫然什么也没有的局面,于是我就重新反思自己的教学设计,以降低教学难度为宗旨,提高学生参与性与积极为主,修正教案,用现代人的情感表达方式来演绎含蓄美,引导学生对生活有了更深入的理解,知道什么是美。教学过程中,课堂气氛始终活跃,
二、 发现的问题:
不足之处在于,虽然教师一直都有意识的想做到在课堂上以学生为主体,但是真正实施起来,由于课堂容量大,教材难度不算小,个别环节以自己的解读来带替了学生的解读,这不是一朝一夕能够达到的高峰,惟有不断的阅读,不断的积累,打扎实了自己的底子,才能有这个自信和能力。我要和他们一起从赏析从积累诗歌开始。
蒹葭教学反思8《蒹葭》是诗经中最优秀的篇章之一,唯美而浪漫。但离孩子们比较远,尤其是农村孩子更是缺乏基础。孩子们都是喜欢唱歌的,而音乐又是万能的沟通工具,所以我在导入就采用了这首诗歌的优美歌曲来引起学生学兴趣,也能很好的营造诗歌中描绘的氛围。孩子们有了学习欲望,自然就没有了畏难情绪。
在整体感知中我采用自主学习的方式扫清字词障碍,让孩子们结合注释疏通诗歌大意。因为课本注释很详细,所以这个也不是很困难。在这一环节体现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与主导地位。在接来的环节中我依然以学生为主体老师为主导,一步步引导学生逐步深入的体会诗歌内涵与意境,尽我所能帮助学生体会诗歌中的唯美与浪漫。在这里我非常注重朗读。诗歌教学就应该是以朗诵为主,在朗读的基础上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情感以及意境,只有通过不断地朗读,让学生细细品味,才能逐步走入诗歌的艺术之美。在教学时我努力使学生通过有感情的不同形式的反复朗读来感受诗歌的情感美,来领略华夏民族的文化美。情景交融是诗歌惯用的手法,在这首诗里景物描写也很好的营造了唯美浪漫的氛围,衬托传达了主人公求而不得的失望怅惘痛苦的心情,情中有景,景中含情。所以在体会诗歌意境时我从景物入手,循循善诱,在不知不觉中达到自己的教学目标。只有把主人公放到既定的情境中,在帮助孩子们重现当时画面时才能更好的体会诗中主人公的心境,所以我又一次让孩子们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脑中浮现的画面,让他们有身临其境之感,体会更深,意境自现。这是一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感觉!
在这节课中,我觉得亮点在于用歌曲来辅助学习诗歌,让孩子们在自己喜欢的形式的辅助下快乐轻松的学习了畏难的古诗词。唱诗歌更容易记忆,也更容易理解,优美的旋律更增添了诗歌的美,让人陶醉。这节课在音乐声中开始,在音乐声中结束。孩子们对诗歌有了更大的学习兴趣,在不知不觉中背诵了整首诗歌。下课了,他们还不愿离开,继续跟着音乐哼唱着……
蒹葭教学反思9今天讲了《诗经》中的《蒹葭》,看着孩子们被吸引了,很是高兴。现在大致回忆一下上课的过程:
一、同学读课文,注意要读准确。(先个别读,再齐读)
二、我把一些重点字词写到黑板上,让学理解记忆(近义词或反义词放在一起,以便学生掌握词义。)
苍苍萋萋采采未晞未已水之湄水之涘溯洄从之溯游从之跻右水中坻水中沚
三、边读边口译课文,两人为一组交流。
四、通过读,我们想到了一副美丽的画面。用第一人称或者第三人称描绘一下,并写写自己通过读感悟到了什么。
学生们在回答时加上了一些想象。紧接着我让他们谈感受到了什么?孩子们说到了主人对爱人追求中的可望而不可及,还谈到了他是惆怅的,对爱人感情是浓烈的,他是执着的。
紧接着我又问可望而不可及是喜还是悲?孩子们说是悲,我谈自己的观点这也许是一种喜吧,因为他一直在追求美好的路上。我让孩子们继续思考:这里的伊人仅仅是所爱的人吗?学生们能谈出这也许代表理想或者梦想。我说这又何尝不是很多人一生的写照呀。一生都在追求梦想的路上。
在本诗的重章叠句手法运用上,我以下面的文体形式引导:三小节的内容几乎是重复的,那能不能去掉两小节?学生说不行,那样感情就不强烈了。我说这样看似重复,实际又不是完全重复的写法就是“重章叠句”,它的表达效果就是渲染感情,增加诗歌的音乐美。
这时铃声响起,没有给学生们当堂成诵的时间了。本来觉得一节课处理这首诗时间会很宽松,结果时间很紧张。看得出孩子们是在逐步进入文章,没有当堂成诵实在是有些遗憾。
所有的故事都是一个故事,所有的故事都是我的故事。也许多年之后,他们经历一些事后,再想起这首诗会会意去微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