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工业革命》教学反思
作为一名到岗不久的老师,我们的任务之一就是教学,教学的心得体会可以总结在教学反思中,那么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第一次工业革命》教学反思,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第一次工业革命》教学反思1
教科书部分中分了3个:珍妮机的故事、瓦特与蒸汽机、火车的诞生。编者煞费苦心的在这三个部分的众多知识介绍中埋下了对工业革命过程中各个环节相互促进这一历史发展规律的传授。但对学生来说本课范围广、头绪杂、内容多,牵扯到的年代、地点、人物事件太多,很不容易掌握,更别谈从中找出或发现历史规律。所以老师引导学生在这纷繁复杂的历史知识中理清发展线索,提示历史发展的规律性和重大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是十分重要的。我在备这一课时,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和认知能力,把课文的板书进行了重新设计,活动一:追根溯源——英国率先进行工业革命的原因活动二:身临其境——寻访工业革命之路。一方面基础知识可以传授到位,另一方面把这一历史事件的发展线索清晰的展现出来。这就使学生加深了对知识点的理解,一旦整理出准确的知识结构,知识点也就牢牢固定在知识结构的枝干上,从而使知识点在学生头脑中由点成线,由线成面,由面成体,构成基础知识的立体之树。“历史课堂教学应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帮助他们树立主体意识,根据各自的特点和需要,自觉调整学习心态和策略,探寻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和途径。”对知识点的讲解通过材料题的形式,不仅有利于加深对文本的理解,而且能发展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使他们养成独立思考、主动探究的习惯。我从以下几个角度反思自己在整堂课中的表现发现:
一、讲解的有效性本节课主要讲授第一次工业革命的背景、内容与影响。运用课外史料来分析第一次工业革命的背景与影响,针对性强,效果良好。但材料分析、讲解的有效性应加强对学生的引导,而且要结合书本知识一起分析。
二、探究问题必须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初中学生并不具备高层次的理性分析能力,他们更习惯于从直观、感性的图片、视频中获得对问题的初步认识。教师在引导学生探究问题时,应充分考虑到这一现实,为学生铺设符合其认知规律的探究平台,在此基础上,用层层深入的问题将学生带入探究的佳境。
三、学生活动上课能采用师生互动的方式,教师能循循善诱,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但集体讨论总体不够。课堂问题设计要思路清晰,简单易答,这样学生才会跃跃欲试,从而造就出轻松、活泼、愉快的课堂氛围。
《第一次工业革命》教学反思2
基于课程标准:列举工业革命的重大发明,描述工业革命给社会生产、社会生活所带来的巨大变化。所以本堂课的教学形式,主要为讲述法,列表法。
在导学案的部分,我主要罗列了两个问题:为什么工业革命最早发生在英国?为什么工业革命最早发生在棉纺织行业?结合书本59页,引导学生从市场、体制、资本积累等角度分析,第一个问题解决的很快。但第二个问题,则需要引导学生从生活实际出发。
课堂的主体部分,我出示了:列举工业革命的成果,从时间、人物、发明罗列。在学生上台展示之后,对于这些知识点的掌握基本没有问题。
最后采纳小组合作探究的模式,共同解决工业革命所带来的影响:提高社会生产力、社会结构的变化,出现工业资产阶级、无产阶级。对于这个知识点,要多交代,因为这与下课工人的斗争与马克思主义诞生有着直接联系。城市化的推进,则从生产力提高着手。以及改变世界形势,英国成为世界强国。引导学生也从这些有利因素中,总结得出生产力的提高,促进经济的发展,但也带来了环境污染。
感悟:历史的教学,要引导学生充分的研读和结合史料分析,真正的要做到学生对于知识的通俗易懂,还得培养学生使用史料、分析史料,论从史出的能力。
《第一次工业革命》教学反思3
本节课是运用情景模拟的形式讲授的,模拟学生去参观博物馆,以此激发学生兴趣,增加趣味。通过三个展厅即三个方面来讲述第一-次工业革命。第一个方面是工业革命的成就和背景,第二个方面是工业革命的影响,第三个方面是工业革命给中国造成的影响。总体上条理分明,学生可以形成大的知识框架。
具体讲授时,运用图片、视频、表格、历史材料等资源来吸引学生注意,感知知识,同时生动有效:采用师生互动、合作探究等方式活跃课堂气氛,发挥学生主动性和主体性。同时使学生感受科技带来的变化。特别是中国在整个过程中,失去先机,后来夜郎自大,最后沦为被侵略的境地,使学生明白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落后就要挨大,要发展经济,增强国力,必须重视科学技术的作用,这也是现在中央为什么提出建设创新性国家,重视科技及自主创新的原因。其二让学生对“对外开放"也有一定的理解。
本节课内容较多。时间有限,同时学生的知识水平存在一定的差距,有些同学有些吃力,没法自主完成探究。
解决措施:让学生进行提前预习,教师进行课前指导;把学生进行分组,几人一组,设组长,学生间互补学习,进行合作探究。
总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是一个有机的结合体。只有这样课堂才能焕发生机。
《第一次工业革命》教学反思4
我在讲授社会《工业革命》一课时,首先和学生一起学习了工业革命的经过及它的伟大意义,然后就当时世界及中国的社会背景状况作了拓展。
18世纪中后期到19世纪初期的工业革命即第一次技术革命,以蒸汽机的发明和应用为标志。工业革命把人类从手工时代带入了机器时代,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使生产力迅猛发展(举例说明),它是人类发展史上的一座里程碑。工业革命起源于欧洲,英国是第一个完成工业革命的国家。1840年,英国工业生产占世界工业生产总额的47%,半数以上的工业品销往国外,英国成了名副其实的“世界工厂”。
新课程倡导大教学观,反对就教材教教材,就社会课而言,应通过具体社会事件的学习,培养学生观察事物,分析问题的能力。之所以要对当时的社会背景状况进行拓展,就是让学生明白: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落后就要挨大,要发展经济,增强国力,必须重视科学技术的作用,这也是现在中央为什么提出建设创新性国家,重视科技及自主创新的原因。其二让学生对“对外开放”也有一定的理解。
也许对于他们来说,还不能完全掌握或理解所拓展的知识,但我认为这样的拓展是很有必要的,因为学生对背景知识了解的多少直接决定着其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内化,同时还可以丰富知识,提高兴趣等等。
《第一次工业革命》教学反思5
问题导学,自主学习,师生互动,中外关联。如“请同学们想一想,假想你是一位企业家,现在投资办一个工厂,需要具备哪些条件?”然后由学生逐个回答,最后由教师精讲。此步主要是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阅读、理解、分析综合能力。如“工业革命的影响是什么?对我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哪些影响?”这个问题中外关联,也是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工业革命对中国的影响既给中国带来了灾难,有客观上促进这个近代化发展。本环节学让在独立思考中,学生的潜能和聪明才智,得到前所未有的锻炼和提高,使教学双边活动开展的有声有色,这就突出了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但不管学生回答得怎样,教师都要肯定学生的表现,学生贵在的是参与。
采用大量的图片展示,让学生能直观的感知工业革命的成果,加深了记忆。表格图例也很好帮助学生理解课本的内容。本课讲述线索鲜明。从工业革命的条件——进程——影响来讲,进程又从棉纺织部门——动力蒸汽机——交通运输发展来讲,这样层层深入,环环相扣。效果明显。
《第一次工业革命》教学反思6
本课是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2第7课的内容。工业革命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重要里程碑,推动了人类历史的进程,大大改变了世界的.面貌。本课介绍了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基本进程,阐述了工业革命对世界市场基本形成和发展的影响。本课内容学生较为熟悉,能上出新意,又能帮助学生突破表象认识历史本质也是不那么容易。经过对学生和教材的认真分析,我作了精心设计,用一个课时授完。下面,我对一节课进行总结反思。
本课优点:
一、注重历史概念的阐释。例如“工业革命”、“机器”、“手工工场”、“工厂”等。通过概念的阐释,帮助学生体会工业革命的核心内容、产生的原因,特别是根本原因。从而,引领学生从更高的角度认识工业革命。
二、本节课主要是利用学生熟知的内容,采取教师从思维方法上引导。注重引导学生归纳基础历史史实,从而加深理解此次工业革命的背景、特点和影响。
三、导入新课,吸引学生。利用上海世博会引导学生回答第一届世博会是在英国伦敦举行的。进而提出问题为什么会在伦敦举行?学生很自然就会想到工业革命,导入本课。
《第一次工业革命》教学反思7
《第一次工业革命》,要求学生了解工业革命的重大发明、发端及其扩张、工业革命的重大影响等,教科书部分中分了3个:珍妮机的故事、瓦特与蒸汽机、火车的诞生。编者煞费苦心的在这三个部分的众多知识介绍中埋下了对工业革命过程中各个环节相互促进这一历史发展规律的传授。但对学生来说本课范围广、头绪杂、内容多,牵扯到的年代、地点、人物事件太多,很不容易掌握,更别谈从中找出或发现历史规律。所以老师引导学生在这纷繁复杂的历史知识中理清发展线索,提示历史发展的规律性和重大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是十分重要的。我在备这一课时,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和认知能力,把课文的板书进行了重新设计,活动一:追根溯源——英国率先进行工业革命的原因活动二:身临其境——寻访工业革命之路。一方面基础知识可以传授到位,另一方面把这一历史事件的发展线索清晰的展现出来。这就使学生加深了对知识点的理解,一旦整理出准确的知识结构,知识点也就牢牢固定在知识结构的枝干上,从而使知识点在学生头脑中由点成线,由线成面,由面成体,构成基础知识的立体之树。
“历史课堂教学应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帮助他们树立主体意识,根据各自的特点和需要,自觉调整学习心态和策略,探寻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和途径。”对知识点的讲解通过材料题的形式,不仅有利于加深对文本的理解,而且能发展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使他们养成独立思考、主动探究的习惯。
我从以下几个角度反思自己在整堂课中的表现发现:
一、讲解的有效性
本节课主要讲授第一次工业革命的背景、内容与影响。运用课外史料来分析第一次工业革命的背景与影响,针对性强,效果良好。但材料分析、讲解的有效性应加强对学生的引导,而且要结合书本知识一起分析。
二、探究问题必须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初中学生并不具备高层次的理性分析能力,他们更习惯于从直观、感性的图片、视频中获得对问题的初步认识。教师在引导学生探究问题时,应充分考虑到这一现实,为学生铺设符合其认知规律的探究平台,在此基础上,用层层深入的问题将学生带入探究的佳境。
三、学生活动
上课能采用师生互动的方式,教师能循循善诱,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但集体讨论总体不够。课堂问题设计要思路清晰,简单易答,这样学生才会跃跃欲试,从而造就出轻松、活泼、愉快的课堂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