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的食物》教学反思
身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我们要有一流的教学能力,通过教学反思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课堂经验,如何把教学反思做到重点突出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一天的食物》教学反思,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一天的食物》教学反思1《一天的食物》是小学科学四下《食物》单元的起始课,主要由“记录一天的食物”与“给食物分类”两个主要活动构成。
作为一个单元的起始课,该如何把握教学内容和确定教学目标。本节课包括“记录一天的食物”与“给食物分类”这两个活动,这两个活动之间有相辅相成,前者为后者做准备,后者对前者进行整理。从教学内容来看,本节课需要学生了解一天的食物,并对我们的食物进行分类。在确定教材中我把分类作为本节课的重点和促使学生发展的切入点。在确定教学目标的时候,不仅考虑到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内涵,更要考虑本节课在单元中的作用,为后续学习打下什么基础作用,理解整个单元教材这样安排的意图。
分类是学生在关注食物中自然而然采用的方法,而本堂课也确实是学生第一次真正意义上接触分类,因此分类的要求不必要太高,让学生在活动中自己发现分类的问题所在,让学生感受到分类标准的确定意义很大,充分利用生活经验对我们的食物进行简单的分类,以便我们更好的关注我们的食物,为后续的学习打下基础。
在本堂课的学习中,学生遇到困难有二:一是如何比较完整的记录一天的食物;二是如何对记录的内容在小组中进行交流——提出分类的问题;对于前一个问题,我稍做引导即可解决,我是要求学生根据三餐来记录,按每一个食物的名称来记录等。由于食物的数量很多,如何交流和描述,如何进行整理,并且整理的内容可为下个阶段的学习利用,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和需求确定教学策略。我在执教过程中,借助小卡片要求每个组的学生把食物名称记录在小卡片上,并利用小卡片进行摆放、粘贴、汇报,这样的方式改变了本堂课原本谈话、交流的主要形式,让学生能动起来,并且随着学生思维的发展,小卡片灵活机动的优势让学生感到有趣和有效。这样,小卡片在这节课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活跃了课堂气氛,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激活了学生的思维,而且大大节省了活动准备的时间,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是学生分类中遇到的困难。课前估计学生分类的标准和名称更多来源于生活中对食物的分类,学生分类中存在以下几下问题:分类标准不统一;分类后的子项不是并列关系;分类后的子项有重叠现象。鉴于这样的情况,我在教学中采用三个层面的活动,逐层指导加深:
第一次分类:让学生自己去尝试分;通过引导学生对自己的第一次分类的交流中感受到自己的分类中存在的问题。
第二次分类:统一标准的分类;师生共同确定分类标准体系。让学生明确标准的层次性。
第三次分类:让学生按照统一的标准利用食物卡片粘贴汇报。展示汇报。
在本堂课中,小卡片是一项较好的教学策略,它促使学生积极投入参与到科学探究活动中,有助于达成“引导学生关注自己一天所吃的食物。”这一目标。它制作简便,价格便宜,操作方便,贯穿于整个课堂教学,并把几个重点探究活动有机结合起来,活跃了课堂氛围,提高了教学效率。
改进措施:
1、记录一天的食物时,把原来的记录纸是分散的,汇报时不能很好的反映一天的食物,用双面胶粘起来,这样汇报时就可以较方便也完整了。
2、在让学生讨论对食物进行分类前,可以先让学生观看一段超市里是怎样布置食物的,顾客是怎样通过超市里的提示进行购物的。
3、在第一组起来汇报后,原来设计是让其他组根据他们自己的食物进行再次分类,这样由于食物的五花八门,再加上学生是第一次接触分类,对食物的认识也比较肤浅,很难对照提出的分类标准进行分类,设想把第一组的食物作为再次分类的原材料,这样通过移动小卡片更便于讨论交流不同的分类方法,也能节省很多时间。
《一天的食物》教学反思2《一天的食物》是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食物》单元的第一课,主要由记录一天的食物和给食物分类两个活动构成。这两个活动相辅相成,前者为后者做准备,后者对前者进行整理。
在确定教学目标时,我把学生完整的记录一天的食物作为重点。对于这个问题,我稍作引导,要求学生可以按照三餐顺序进行记录。由于食物数量很多,如何交流和描述,如何进行整理,并把整理内容可作为下个阶段的学习利用,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和需求确定教学策略。我在执教过程中,借助小卡片要求每个学生把食物名称记录在卡片上,然后以小组为单位将卡片在桌上摆放,有相同的放在一起,并统计出本组在一天中一共吃了多少中食物,哪种吃的最多,哪种最少。一一填在食物统计表上,有相同的只填一次即可,然后在班内进行交流。这种方式改变了本堂课原本谈话、交流的主要形式,让学生动起来,并且随着学生学生思维的发展,小卡片让学生感到有趣和有效,小组活动有条不紊的进行,学生思维被激活。
食物分类是本课教学的难点,在这部分的教学中,我对学生的分类要求不是很高,分类标准也不统一。只要是他们组讨论统一的方法即可尝试进行分类,实践证明,学生的分类方法很多,有的按主食、副食分,有的按素类、肉类分,还有的按面食类、蔬菜类、零食类进行分……方法很多,在交流时,发现问题及时更正。
在本课教学中,小卡片发挥较好的作用,它促使学生积极参与到科学探究活动中,有助于达成“引导学生关注自己一天所吃的食物,”这一教学目标。本课时主要让学生学会合作学习,集体讨论,从而提高学生的协作精神,在活动中发现并解决问题。
《一天的食物》教学反思3《一天的食物》是小学科学四下《食物》单元的第一课,主要由“记录一天的食物”与“给食物分类”两个主要部分构成。
本节课包括“记录一天的食物”与“给食物分类”这两个活动,这两个活动之间有相辅相成,前者为后者做准备,后者对前者进行整理。从教学内容来看,本节课需要学生了解一天的食物,并对我们的食物进行分类。在确定教材中我把分类作为本节课的重点和促使学生发展的切入点。在确定教学目标的时候,不仅考虑到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内涵,更要考虑本节课在单元中的作用,为后续学习打下什么基础作用,理解整个单元教材这样安排的意图。
分类是学生在关注食物中自然而然采用的方法,而本堂课也确实是学生第一次真正意义上接触分类,因此分类的要求不必要太高,让学生在活动中自己发现分类的问题所在,让学生感受到分类标准的确定意义很大,充分利用生活经验对我们的食物进行简单的分类,以便我们更好的关注我们的食物,为后续的学习打下基础。
鉴于此在教学中采用如下指导:
一是:让学生自己去尝试分;通过引导学生对自己的第一次分类的交流中感受到自己的分类中存在的问题。
二是:师生共同确定分类标准体系。让学生明确标准的层次性。
三 ……此处隐藏2712个字……;分类后的子项不是并列关系;分类后的子项有重叠现象。鉴于这样的情况,我在教学中采用三个层面的活动,逐层指导加深:
第一次分类:让同学自身去尝试分;通过引导同学对自身的第一次分类的交流中感受到自身的分类中存在的问题。
第二次分类:统一规范的分类;师生一起确定分类规范体系。让同学明确规范的层次性。
第三次分类:让同学依照统一的规范利用食物卡片粘贴汇报。展示汇报。
在本堂课中,小卡片是一项较好的教学战略,它促使同学积极投入参与到科学探究活动中,有助于达成“引导同学关注自身一天所吃的食物。”这一目标。它制作简便,价格廉价,操作方便,贯穿于整个课堂教学,并把几个重点探究活动有机结合起来,活跃了课堂氛围,提高了教学效率。
改进措施:
1、记录一天的食物时,把原来的记录纸是分散的,汇报时不能很好的反映一天的食物,用双面胶粘起来,这样汇报时就可以较方便也完整了。
2、在让同学讨论对食物进行分类前,可以先让同学观看一段超市里是怎样安排食物的,顾客是怎样通过超市里的提示进行购物的。
3、在第一组起来汇报后,原来设计是让其他组根据他们自身的食物进行再次分类,这样由于食物的五花八门,再加上同学是第一次接触分类,对食物的认识也比较肤浅,很难对照提出的分类规范进行分类,设想把第一组的食物作为再次分类的原资料,这样通过移动小卡片更便于讨论交流不同的分类方法,也能节省很多时间。
《一天的食物》教学反思7“食物单元”的教学马上要开始了。想起曾经对《一天的食物》的磨课,回头再看,希望继续改进!
20xx年x月,我在实验小学上了一节研讨课,其实这堂课是在磨课中不断改进的,下面是我磨课的反思和修改后的教学设计。
开始的教学设计参考了任洪老师(一天的食物)课堂实录,发表在《科学课》20xx年第5期,稍在第一环节调整。总想有了名师的成功课例,应该胸有成竹。没想到试上下来云雾笼罩!老师们也给我提了意见和建议。
这是我试上后的反思:
存在问题改进方法总体把握有问题,时间不够,学生忙于活动,思考不足,汇报交流目的性不强,导致教学像走过程,没有很好体现教学目标。
1. 指导细分食物学生印象不深刻,影响后面分类。细分食物对后面几节课也是很重要的。
2.记录一天的食物时细分食物间太长。因为是回忆记录一天的食物,记录时遗忘,重复;细分食物不明确;调料的影响。
3.统计组内一天吃了几种食物,目的为了发现食物丰富等,粘贴活动目的何在,仅仅是为了下一步分类?!因为没有思维的简单操作活动使学生缺少了对一天食物的规律和问题的思考。
4. 汇报是这堂课的重点活动,在汇报中能更好体现教学目标。没有组织好:
(1)没有面向全体,重点不突出。(设计到了没时间实行)
(2)目的不明确,没有体现不同的方法分成不同的类(科学概念),适时渗透分类科学性、分类意义。重点在指导学生理性活动和增强汇报交流目的性方面进行改进。
1.上课前一天让学生调查记录当天所吃的食物。(用学生的前概念记录)
2 .以学生的记录导入,指导细分食物。恰当处理调料
3. 有必要指导统计,提高效率,统计的同时记录、粘贴(可移动),之后提示记录思考:
见设计
4. 组织汇报应有目标地请不同分类方法的小组汇报,鼓励质疑。
因为是单元起始课,注意在愉悦中培养学生积极的研究态度希望继续改进的方面:
能不能设计情境,将整个课置于这种大的情境中(而不是在某个环节中来点激励),使学生身心愉悦而又思维活跃,参与有效。
比较欣赏两种课堂,象俞维军老师的比较理性的探究性课堂《点亮小灯泡》,愉悦蕴涵在理性的探究中;另一种是在一定的情境下愉悦而不失理性,理性蕴涵在愉悦中。就向昆山的一位老师上的《怎样加快溶解》,学生没有感到是在学习,而是在和老师、同学的比赛中学会如何控制变量,怎样可以加快溶解。突然的心中一亮,其实,这不就是两位特级的两种风格吗!相比之下我比较喜欢后者。总觉得教学策略缺乏,有没有什么书看看呢?!或许正像一位教育家说的:385种理论都是没用的,教学出自实践,好好发挥你的创新能力。
《一天的食物》教学反思8在四月底的时候,学校布置任务,选择了包括我在内的六名老师,作为学校首届名优骨干教师代表,向全区展示自己的课堂教学风采。
任务一下达,就立马选择课文,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在下载了宁波一位科学老师上的公开课录像,课文是四下《吃什么还吃什么》。这篇课文比较特殊,没有规定的实验,也没有具体的实物,所以课堂上学生没有更多的动手操作的机会,可是,这位老师凭借他超众的课堂驾驭、组织能力,将这篇本来较为空洞乏味的课文上得妙趣横生,学生在课堂上所学生非常投入,思维活跃、善于提出自己与别人不同的观点,光靠这一点我就非常羡慕。就决定挑选与此雷同的《一天的食物》作为公开课课文。
以前我上公开课,总是在试教时邀请这位那位同行帮忙听课,并帮助我改进教案和设计,但这次在一开始我就想试试自己的真正水平,从选题分析、教学设计到试教改进,都是我一个人在唱独角戏,同时我也在尝试处于公开课相对紧张的气氛下如何用语言、动作和表情等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和投入感。
5月23日下午第二节课,我在忐忑不安的心情下上完了《一天的食物》,自认为有许多环节及待改进。
1、过于平淡。教师在课堂中扮演的是组织者、合作者、引导者的角色。教师在课堂上要精讲少说,把课堂还给学生、把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去参与讨论、探索体验获得知识的过程,使学生在课堂上获得知识,能转化成服务于生活的知识和技能。那么教师在课堂上怎样驾驭这有限的宝贵时刻呢?这一时刻往往是课堂教学高潮。我一直认为课堂教学高潮就如同骆驼的“驼峰”,在教学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我知道我自己上课时好像太规矩,一板一眼,少了点生气,少了些高潮。我也努力想在课堂表现的“活”一点,风趣一点,但后来我看自己的课堂录像,发现自己的语言和动作过于拘谨,缺乏激情。
2、过于单调。学生讨论了食物分类的标准后,让学生对刚刚记录的昨天的食物进行分类过于单调,小学生的兴趣可能就会困乏,注意力也可能会因此而分散,产生厌倦心理,应该重新出示一些新的食物给学生分类,这一点何老师点评时提出的用CAI出示的新食物给学生分类很为有效。
3、过于老实。科学课的课文内容都有这种感觉,一堂5-10分钟就能讲完了,其它时间做什么怎么做就是要靠教师自己创作发挥了。这堂课我知道自己过于遵循课文本意设计,照步就般,没有突破教材,没有大胆地进行教材重组,就使课堂上“出彩”较少,体现出科学教师的“创造力”也不多,这也让我在课后想到自己是学校的骨干教师有点惭愧。
好在课后从上课班级的班主任老师那儿得知,说那堂课,我是笑着上课的。这一点让我感到很欣慰,至少我让学生感到了亲切感。
不足的地方肯定还有不少,总的感觉是,要上一点好的科学课真的很难。